1940年9月,日本海軍提出高速水上戰斗機計劃,以便利于島嶼的早期防空作戰,川西便推出紫電的原型機——“強風”。但后來戰局失利,導致日本必須研發攔截機,于是海軍本部便要求川西將“強風”原本優異的性能,改良成為陸基戰機。在菊原設計小組的努力下,很快就推出了“紫電”11型,并首創自動戰斗輔系統。總產量包括各型在內共1440架。
發展型號
為適應前線作戰需要,“紫電改”發展過幾種改型:
改裝98式射擊/轟炸瞄準具,機頭加裝2挺13毫米機槍的“紫電31”型(N1K3—J),也稱“紫電改”3;
有改裝帶低壓燃燒噴射裝置的“譽”23型發動機,機頭放長0.15米的“紫電”32型(N1K4—J),也稱“紫電改”1;
有用上述二型改裝成的艦載試驗機“紫電”41型(N1K3—A),也稱“紫電改”2和“紫電”42型(N1K4—A);
也有改裝三菱ハ—43—11型發動機的“紫電”25(N1K5—J),也稱紫電改5。
“紫電改”的雙座教練改型從21型加后座改成,稱N1K2—K。
1944年12月末,裝備“紫電改”的第一支部隊,有名的第343航空隊在松山機場成立,下屬3個中隊共擁有72架飛機,由源田實大佐指揮。他擁有最好的飛行員,也懂得如何揚長避短,充分發揮近海作戰在后勤補給和地理上的種種優勢。